查看原文
其他

PSPB|逃避无聊

BNU__自我研究 SelfCulturalPsy 2023-05-13


无聊有罪吗?



现代社会的空气当中

弥散着一种对无聊的厌恶

甚至是恐惧。


人们发明了无数的方法来杀死时间。

比如你点开了这篇推送。


(让我们想象它是一篇有意思的推送)


文字、视频、工作、甚至是休闲爱好,

都有可能是让人感到无聊的对象,


而正如著名摄影师Cecil Beaton所说的那样,

 “这世界上第二糟糕的罪过是无聊, 

 第一糟糕的罪过是成为一个让人无聊的人。”


 那个班级角落鲜少发言的同学, 

 那个公司聚会时不被邀请的隐形人,

 他们好像被淹没在这个世界的阴影中,

 “哦,xx啊,一看就没意思。”

 

 可是人们与ta的交谈,

好像也只有寥寥几句;

 这些不知何时快速形成的论断,

大多基于流于表面的刻板印象

 而一切关于ta们未知的,

仍然藏匿在沉默的真相里。


 我们不愿意被这个世界边缘化, 

 好像大家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种默契, 

 “是的,

我很清楚成为无聊的人是一种怎样的遭遇,

所以我想方设法变得有趣。”


 可是我们真的了解

成为无聊的人是一种怎样的遭遇吗?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认为是无聊的?人们怎么看待以及对待这个世界的“无聊者”们?


2022年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的一项研究将目光投向人们眼中的“无聊者”们,并通过社会刻板印象的视角讲述了关于无聊者的遭遇与故事。




1

从刻板印象看“无聊者”


现有针对无聊感知的研究主要探讨某些令人感到无聊的社交行为(比如自我中心、语言单调重复、缺乏社交参与度等)。而关于“无聊者”的特点、人们对无聊者的态度以及行为反应,实证证据尚不充分。社会刻板印象的理论框架能够很好地整合上述的各个方面。


刻板印象是个体对于某一群体的特征或者属性的一系列信念。在人们需要进行快速决策或者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刻板印象是比较经济且有效的;然而,刻板印象不一定完全准确,不恰当的使用也可能伴随着偏见与歧视,进一步导向消极的人际和群际行为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SCM)认为,人们对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可以被整合到两个维度(热情和能力)上,某一群体在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可以同高同低,也可以此高彼低(例如亚洲人常常被认为是高能力而低热情的)。基于对他人热情和能力的感知,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应,例如对二者同低的群体表现出主动或被动的攻击,对二者同高的群体表现主动或被动的鼓励。


用热情和能力分别作为两个轴的尺度,我们可以画出一幅刻板印象地图,每一个刻板印象群体都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前人关于社交行为的无聊感知似乎印证了他们被感知的热情是比较低的,但“无聊者”究竟会落在地图的哪一处,人们又会如何对待他们呢?研究者设计了5个研究来回应这些问题。




2

“无聊者”的画像


研究1和研究2的目的是找出人们所认为的“无聊者”的特点


在研究1当中,115名参与者被要求简要地描述他们心目中的无聊者,并且列举这些人所具有的职业爱好、以及个人特征。两名研究者随后对所收集到的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并且剔除那些重复次数不足的特点。


在研究2当中,研究者邀请另一批参与者(116人)对研究1中生成的特点列表(随机排序)进行打分(7点李克特量表,1=极其不无聊;7=极其无聊),并且按照分数由低到高进行排序。


THE MEANING OF LIFE

分数排名前五(人们认为最无聊的)特点如下:


(1)职业:数据分析,会计,税务/保险,清洁工,银行/金融;

(2)爱好:睡觉、宗教,看电视,观察动物,数学;

(3)个人特征:闷dull, 没意思not interesting, 没爱好no interests/hobbies, 没幽默感no sense of humor, 没想法no opinions




3

人们如何对待“无聊者”


在研究1和2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根据所获得的特点列表,生成一些具有相应特点、无聊水平不同的虚拟人物(高无聊者、中等无聊者、低无聊者),并询问参与者在他们眼里这些人有多无聊,再进一步探索人们对这些虚拟人物的态度(研究3:感知到的能力/热情)、被动行为反应(研究4:社交回避)和主动行为反应(研究5:愿意花多少钱和他们度过1-7天)。


如研究者预想的那样,在三个研究中,参与者们都报告了对设定的高/中等/低无聊者的由高到低、差异显著的无聊感知


在研究3中,参与者倾向于认为高无聊者最不热情、最没有能力,低无聊者最热情、能力最高,而中等无聊者居于二者中间。


在研究4和研究5中,参与者对高无聊者表现出最高的社交回避、在陪伴高无聊者上提出了最高的金额补偿要求,这两种倾向在中等无聊者和低无聊者上则依次显著地减弱了。


THE MEANING OF LIFE

图1 横轴是与虚拟人物共度的时间(1-7天),纵轴是花费相应时间陪伴虚拟人物的金额补偿要求,数值经过对数转换。



4

“如果无聊也是一种罪”


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那些“无聊者”好像的确被这个社会所“惩罚”了,他们被认为具有更低水平的热情和能力,受到大众的回避,甚至需要更多的资本才能获得他人的陪伴。


可是那些喜欢睡觉、宗教和看电视的人们,真的如大家想象的那样无聊吗?这样的待遇是否是平等和公正的?正视这一现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研究者指出,社会回避等行为很有可能进一步导致社交隔离(例如排斥、孤独感等等),并伴随着更大的心理伤害风险。这些人们刻板印象当中的“无聊者”应当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在现实生活的社交情境当中,人们往往会尽量避免表达无聊,它所传递的信号是一种社会不认可(social disapproval),而这会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比如我们知道“最好不要在老板开会,尤其是他们心情不太好的时候打哈欠,还是压抑一下自己的天性吧”


从广义的社会角度来理解,对无聊情绪的恐惧或许反映了现代生活的的无意义感,正如研究者所说的那样,“生活变得越容易、越可预测,它看起来就越无趣。” 你的下一个按耐不住的哈欠也许是一种信号——“是时候寻找一种更有意义的人生了”


5


如何化解无聊?

首先,允许自己偶尔无聊,想一想无聊有什么好处。比如,无聊可以成为改变的动力,带来新的想法、思考和创造力。无聊还可激发追求新奇的事物,包括设定新的目标或开始新的冒险。


其次,在当今信息密集的世界,让自己远离屏幕也有助于缓解无聊感。


最后,寻找工作中的激情。有研究发现,使活动更加激烈可以使它看起来更令人兴奋。因此,快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可能会减少工作中的无聊。 


编译|家养蛋糕



参考文献


Van Tilburg, W. A. P., Igou, E. R., & Panjwani, M. (2022). Boring People: Stereotype Characteristics,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s, and Social Reac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221079104


Matthew Warren. (2022, March 11). We try to avoid people with these stereotypically boring traits. BPS Research Digest

https://digest.bps.org.uk/2022/03/11/we-try-to-avoid-people-with-these-stereotypically-boring-trai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